AI为果树“问诊”,精准度达99.4%
夏季的岭南,大部分时间处于高温高湿天气,果树容易生病。在四会黄田镇的四会沙糖桔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一架无人机盘旋在果树间,镜头对准果叶进行拍摄。“我们正在为果树‘把脉’。”正在操纵无人机的林煜耿说。
实践团成员正在用无人机采集数据。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永新 摄
林煜耿是肇庆学院“天眼助农,护‘果’有我”实践队的队长,这个暑假,他们由来自计算机和生物等专业组成的10人团队,来到四会沙糖桔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暑期实践,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为果树“诊断”,精确度高达99.4%。
沙糖桔是四会黄田镇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叶病和虫害是沙糖桔生长中最影响果实生长、果农收成的两大问题,由于种植面积大,现场监测往往耗时耗力,效果也不如意。该实践团队针对这一情况,研究出新的把脉法。
“我们在电脑输入大量图像数据,经过长时间试验和不断完善,研制出一个能够识别4至5种柑桔树常见叶病的识别模型,通过无人机拍摄传输回来的图象,利用识别模型,很快就能识别是哪种病征。”林煜耿介绍。“我们通过对比,诊断的精度很高,很佩服他们。”四会沙糖桔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
该实践团队还在果园里安装了地面检测桩,可实时监测土壤温度、湿度等指标。实时监测和数据反馈,让果农不到果园也能及时发现病虫害。团队成员梁嘉欢介绍,供农户使用监测的手机端应用已搭建完成,计划今年内推出,届时果农查看果树情况更便捷。
巴戟天科技育苗,长势一年顶三年
近日,在德庆县高良镇少垌村的山坡上,望着长势旺盛的巴戟天,德庆聚缘巴戟天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何伟良笑如春风。他感叹,眼前种植的是巴戟天组培苗,刚满一年,根部便粗壮得快赶上种下三年的扦插苗。这得益于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邵玲教授团队研究成功的巴戟天组培苗。
在德庆巴戟天产学研合作孵化基地,指导老师邵玲(中持苗者)带领实践团队开展巴戟天组培苗种植技术示范。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永新 摄
德庆县是全国南药巴戟天生产面积最大的区域,多年以来,当地种植的巴戟天主要为扦插苗,成活率低、种质退化、种植周期较长。多年前,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邵玲教授团队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出巴戟天种质提纯复壮组培苗。相比于扦插苗,组培苗成活率更高,药材的质量和产量也能有较大提升。
“从前期种植示范经验可知,组培苗需肥量仅是扦插苗的三分之一。”邵玲告诉记者,试验证明,组培苗生长速度快,分蘖能力强,肉质根结薯率高,产量高,总产量是扦插苗的2倍以上。
近年来,肇庆学院与巴戟天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校社”协同合作,组培苗先由师生在学校实验室完成前期种质选育、提纯复壮、组培快繁等技术环节研发,再由合作社在高良镇育苗基地内共同完成炼苗驯化及幼苗培育过程,成苗开展山地示范种植,并向农户推广。
这个暑假,邵玲带领肇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奋‘戟’者先——助力南药巴戟天种质创新”实践队来到高良镇,向全镇21个村委会免费提供了6600株巴戟天组培苗,并在育苗基地现场为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
何伟良介绍,目前合作社已向农户推广超40万株组培苗,反馈都很好,被种植户们“抢着种”。
漫画让潭布番薯“活”起来
“我们将漫画进一步延伸,让它们‘活’起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里的特色农产品。”8月14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农粤同行助农小分队”突击队队长谢诵谦对记者说。
暑假期间,农粤同行助农小分队一行12人来到广宁县潭布镇,进行了主题为“农粤同行·潭布番薯干IP创新推广”的社会实践活动。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实践团队延伸设计潭布番薯的漫画。
在谢诵谦看来,番薯干是潭布镇最具特色的农产品,应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而当地设计的番薯“小潭”“小布”形象漫画略单调,“如果进一步丰富、延伸,设计成年轻人喜爱的萌形象,将会增强潭布番薯干在年轻人心里的地位。”
对此,该小分队深入当地农村、企业和田间地头,钻研潭布镇的文化内涵、人文情怀,将设计美学理念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相融合,为打造文化IP形象打下基础。
根据考察调研结果,小分队在原有“小潭”“小布”IP形象上,设计出扇子、手机壳、钥匙扣等具有潭布镇文化特色的系列文创产品,以及“番薯小镇剧本杀”,如《小潭小布历险记》《和小潭小布一起走进番薯的世界》等,这些漫画生动有趣,在塑造潭布镇乡村文旅“专属味道”的同时,博得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赋能潭布镇多文化的有效传播与活态传承。
当地镇村干部感叹,一个原来普通的番薯漫画,通过小分队的延伸设计后,变得活灵活现、多姿多彩,让“潭布番薯”这个品牌走得更远、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