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调研挖掘出农业发展潜在机遇
自挂职以来,孔伟迅速转换身份定位,快速融入岗位,从服务地方、招财引智,持续寻找发力点。他先后深入溧水区60余家农业企业,详细了解区域农业行业的发展现状,从主要农产品(5.220, -0.04, -0.76%)的种植与生产流程,到市场需求和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他发现,溧水区的农业生产仍存在市场需求无法满足的空白点,以及在农机化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痛点。
在调研过程中,孔伟通过与企业高层的深入交流,掌握了市场的最新动态,尤其是在智能农业装备和新能源应用领域的潜在需求。他了解到,一些企业在农机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而市场对高效、智能的农业设备需求日益增加。这些发现为孔伟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区域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打造农业与新能源结合的创新路径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孔伟利用自身在涉农涉工领域的科研背景,积极推动技术合作与创新实践。他认识到,溧水区典型的丘陵地貌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这些挑战也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与企业的技术交流中,他提出了将新能源技术与农机制造相结合的创新思路,旨在为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高效和环保的解决方案。
结合国家新能源战略与区域实际情况,孔伟建议将新能源产业与农机制造业进行嫁接,开发适用于丘陵地带的电动农机装备,以应对复杂地形的农业生产需求。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并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通过这一创新路径,不仅能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还能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为区域的绿色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与此同时,孔伟还主导组织了两次智能农机研讨会,通过这两次活动,孔伟邀请了17位在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现场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并探讨了智能农业装备的发展方向。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企业对新技术的认知度,也为溧水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创造了新的契机。
对接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强链补链
派驻期间,孔伟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促成了开沃集团与中国农科院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科研团队的合作。这一合作旨在开发适用于丘陵山区的电动农机装备,以满足区域内特殊地形的农业生产需求。孔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牵线搭桥的作用,通过协调双方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工作,孔伟还邀请了溧水区三家动力电池生产厂家参与江苏省电动农机产业链对接会。通过这一平台,孔伟为区域内的农业企业与新能源企业搭建了沟通与合作的桥梁,有效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
孔伟还充分利用溧水区丰富的新能源资源,提出了针对丘陵山区的电动小型农机产业构想,通过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开发适应区域特殊地形的农业装备,以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孔伟为这一构想绘制了详细的招商图谱,展示了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并积极推动这一项目的落地实施。
拓展国际合作为区域农业注入新动力(1.950, -0.05, -2.50%)
虽然从事的是农业领域工作,但孔伟深知,国际合作是推动区域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国际农业技术的对接,可以为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引入新的思路和技术。他协助相关单位对接联合国南南国际合作组织,针对尼泊尔古尔巴科特市的相关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细化的方案,加强双方在农业技术和产业发展领域的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孔伟不仅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区域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孔伟协助派驻单位撰写了《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在若干省份开展“一大一小”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的相关技术内容,为区域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也为推动区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孔伟还参与了溧水区“无想山人才”项目的前期审查与筛选工作,确保了项目的质量和可行性。
在科技镇长团的工作经历,不仅是孔伟个人能力的展示,更是其为区域农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生动写照。通过一年的实干和创新,孔伟积极推动了农业科技与产业的发展,为溧水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动能。孔伟告诉记者,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动“三农”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